大氣環境腐蝕監測儀是評估金屬結構在自然環境中腐蝕風險的核心工具,廣泛應用于橋梁、輸電塔、港口設施及文物保護等領域。其價值不僅在于測得準,更在于用得對。若布點不當、參數誤設或維護缺失,將導致數據失真,誤導防護決策。掌握
大氣環境腐蝕監測儀的規范使用方法,才能真正實現銹跡可預、風險可控。

一、科學選址與安裝布點
代表典型暴露環境:監測點應覆蓋目標區域的主導風向、污染源(如化工廠下風向)、鹽霧影響區(距海岸線不同距離)等關鍵位置;
避免局部干擾:遠離遮擋物(如墻體、樹木),確保傳感器充分暴露于自然大氣中;
統一安裝高度:通常距地面1.5-2.0米,符合ISO9223標準,便于數據橫向對比;
牢固固定:使用不銹鋼支架,防止風雨晃動影響探針接觸或傳感器讀數。
二、設備初始化與參數設置
探針匹配材質:根據被監測結構選擇對應金屬探針(如碳鋼用于橋梁,銅用于電氣設備);
校準環境傳感器:使用前用標準濕度鹽、氣體標氣對溫濕度、SO?等模塊進行校準;
設定采集頻率:
常規監測:每小時記錄1次;
高風險期(如雨季、工業排放高峰):可設為10分鐘/次;
配置通信與報警閾值:綁定管理平臺,設置腐蝕速率預警線(如年腐蝕量>20μm觸發警報)。
三、運行期間操作規范
禁止人為觸碰探針:手指油脂或汗液會加速局部腐蝕,造成數據偏差;
定期目視檢查:每月查看探針是否斷裂、積塵或生物附著(如海邊藻類);
保持供電穩定:太陽能板定期清潔,冬季注意積雪遮擋;
避免強電磁干擾:遠離高壓線、大功率電機,防止信號采集失真。
四、數據管理與維護
及時導出與備份:通過云平臺或本地SD卡定期下載原始數據,標注異常天氣事件(如臺風、沙塵暴);
探針更換周期:當腐蝕深度達初始厚度30%-50%時(通常6-24個月),需更換新探針并記錄批次;
年度校驗:委托計量機構對整機進行功能驗證,確保長期數據可比性。